Archive for the ‘新聞圖表’ Category
HBL 高中籃球聯賽的冠軍隊伍消長
今天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對HBL有點興趣,所以看了一下歷年的隊伍表現。肉眼隨便一看,發現常勝隊伍總是那幾隊,但好像有的隊午後來不見了,也有些隊伍一直前幾名但無法拿冠軍。
所以就來畫一畫排名圖。畫完之後發現,真的很多隊伍因為各種原因,突然就不好了,亦或是突然變好了。我個人很相信團隊中少數幾個人就能夠影響全部表現,或者是教練、或者明星球員、或者學校提供資源的主管等等。
我只有繪製曾經得過冠軍的。繪圖工具是……Excel。
屏東高中。曾經應該是HBL的霸主吧。
南山高中,一直很強。
立志工商,後來就不行了。
再興中學,強過一陣子。
三民,近年來都不錯。
新榮,似乎可以看到一個峰跟一個谷
松山,最近也都不錯
能仁應該是這幾年表現最好最穩定的
女生的我就不畫了……
抽象與真實。兩個乳癌自我檢測的範例。
資訊視覺化的時候,經常要面臨抽象與真實之間的抉擇。越逼真的影像,必然存在越多雜訊。但過於抽象的影像,也可能難以溝通。
最近是乳癌意識月,美洲很多媒體都有相關的新聞圖表與內容。
以下這張是巴西報紙O Povo的全版圖表內容。版面的主視覺是一個抽象的的女性軀體,附上乳癌在女性乳房的好發部位圖。很具象但雜訊比較少。圖的下面1/3處則是檢測的程序,受到媒材的影響,就只能把每個動作畫出來,配上文字以及更為抽象的圖示。
但哥斯大黎加La Nación報的手法就完全不一樣。是完全用影片來呈現,但影片當中配上簡單的圖示說明,讓讀者可以跟著一起操作,十分翔實。雖然細節與雜訊很多(例如乳房大小、乳型、模特兒膚色、斑點),可以在主要的操作上,對資訊理解影響不大。
台灣大部分的讀者都不會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,剛好可以從上面的圖與下面的影片(連結)看看,視覺能夠發揮多少作用。
這裡很具體的說明可以在月曆上面註記每次檢測時間。
這段其實有圖表,很不錯。
重要的時候都有在影片標記。
繞圈圈檢查。
四等份檢查。
你覺得在乳癌自我檢測上面,影片(連結)比較好還是圖片說明比較好呢?女性的讀者,你覺得哪種方法你比較容易理解、記憶、操作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讓大家知道你的看法,以及為什麼。
蘋果日報「斷腿開刀奔353公里急診都爆滿南北狂找醫院」新聞時序圖
蘋果日報2013年9月8日的頭版為「斷腿開刀 奔353公里 急診都爆滿 南北狂找醫院」,如果你單看標題,你會以為台灣有一個可憐的病患,發生車禍大腿骨折之後,全台灣到處找醫院都沒有人要幫他開刀。看完導言:
車禍斷腿,竟然流浪南北三市、奔波353公里、前後花了4天才完成開刀。36歲油漆工葉政勳7月11日在新北市淡水區發生車禍,左大腿骨折,但最初收治他的淡水馬偕醫院沒為他開刀,轉診到台北榮總,也因急診塞爆排不上刀,任他在急診室躺了兩天,最後他花1萬2千元包救護車至高雄義大醫院,14日才完成手術。
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,醫界真黑心啊!台灣是一個沒有醫德的地方!
但,實際上這新聞跟標題與導言企圖營造的氣氛好像不是那麼一樣啊。馬偕醫院深夜收治病患後,已經安排隔天的手術,假如一早就開刀,實際上等於在12小時內就開刀了,醫院急診收了、也安排了開刀,蘋果日報到底是哪來的勇氣在標題說「急診都爆滿,南北狂找醫院」?第一間醫院不就收了嗎?也安排開刀了啊。結果病患自己要轉院到台北榮總。只有這一家爆滿吧!接下來去了高雄義大醫院,義大醫院也是凌晨收治,下午開刀,急診爆滿了嗎?沒有啊。從收治到開刀之間的時間,看起來也跟淡水馬偕差不多啊。
這種新聞,如果蘋果日報當初自己畫圖表,把關係畫清楚,我覺得蘋果應該也不會放上頭版。所以啊,新聞圖表真的很重要啊!
世界各大洲舉辦夏季奧運會的趨勢圖表
日本今天又再度取得夏季奧運的舉辦權,這是奧運歷史以來,日本第三次申請到奧運主辦權,也是亞洲的第五次。
從1896年在希臘雅典重新舉辦現代奧運之後,奧運到現在已經舉辦過27屆,之後還有2屆的舉辦地點也已經確定,另外有3屆因為人類愛打仗而取消。
在32屆的申辦國當中,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運動逐漸從「歐洲洲際盃運動會」擴大成「西方世界運動會」然後再逐漸地成為世界運動會。以下是我從維基百科取得並加工後的表格。這個表格完全正確,但不容易「看」到趨勢。如果仔細看,可以發現歐洲舉辦的次數逐漸沒有那麼頻繁,然後其他洲漸漸出現,但大部分的人能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就僅此而已。
申辦國 | 所屬洲 | 年 | 備註 |
希臘 | 歐洲 | 1896年 | |
法國 | 歐洲 | 1900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04年 | |
英國 | 歐洲 | 1908年 | |
瑞典 | 歐洲 | 1912年 | |
德國 | 歐洲 | 1916年 | 因戰取消 |
比利時 | 歐洲 | 1920年 | |
法國 | 歐洲 | 1924年 | |
荷蘭 | 歐洲 | 1928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32年 | |
德國 | 歐洲 | 1936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1940年 | 因戰取消 |
英國 | 歐洲 | 1944年 | 因戰取消 |
英國 | 歐洲 | 1948年 | |
芬蘭 | 歐洲 | 1952年 | |
澳洲 | 大洋洲 | 1956年 | |
義大利 | 歐洲 | 1960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1964年 | |
墨西哥 | 北美洲 | 1968年 | |
西德 | 歐洲 | 1972年 | |
加拿大 | 北美洲 | 1976年 | |
蘇聯 | 歐洲 | 1980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84年 | |
南韓 | 亞洲 | 1988年 | |
西班牙 | 歐洲 | 1992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96年 | |
澳洲 | 大洋洲 | 2000年 | |
希臘 | 歐洲 | 2004年 | |
中国 | 亞洲 | 2008年 | |
英國 | 歐洲 | 2012年 | |
巴西 | 南美洲 | 2016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2020年 |
我心想如果同樣用表格為底,但以各洲為欄,在出現的年份再打上國家名稱,這樣或許可以看出來歐洲是不是逐漸變少、變得多少。其他國家又怎麼樣逐漸變多,頻率如何。我想讓讀者「看」到幾樣東西:
- 每一個洲大致上的數量分布
- 每一個洲在這一百多年中申辦頻率
- 歐洲與非歐洲之間的數量變化
- 重複的申辦國次數
得到的結果如下:
美國已經辦過四次了,是世界上舉辦次數最多的國家,雖然此後一直有申辦,但我想評審大概也不想要讓美國辦很多次,或許可以解釋北美洲長達24年都沒有比賽的原因。
用疊影圖來比較美國職棒大聯盟每個球場的差異
台灣人很喜歡看MLB的比賽,但其實每一個美國棒球場都不一樣。尺寸不一樣,全壘打牆的高度也不一樣。所以說,即便球員是表現恆定的機器,但在每個球場的表現都會不一樣,因為全壘打的距離、左外野、右外野的的距離都不一樣。
美國的洛杉磯時報今年3月曾經製作過一個專題,視覺編輯Lou Spirito將美國職棒大聯盟30隊的所有球場的外框線、全壘打牆(Outfield wall應該是這樣翻的吧?)全部疊在一起,成為一個疊影圖,然後比較不同球場的差異。如果你有玩Yahoo!的Fantasy Baseball,這應該是很重要的資訊。根據實際繪製的結果,美國大聯盟30個球場,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,而且彼此之間的差距還不少……
從洛杉磯時報的圖中可以看到,休士頓的美粒果球場(Minute Maid)的中外野是最遠的,比紅襪隊的芬威球場(Fenway)差了46英呎。而全壘打牆也都很不一樣。
美國的運動新聞充滿了大量的數據與圖表,從這個例子可見一斑。
這位辛苦收集資料並且繪製圖表的視覺編輯 Lou Spirito覺得這樣的資訊呢,應該會有很多死忠球迷喜歡,所以他將30個球場的疊影,外加每一個球場的輪廓,設計成31張一組的海報,目前正在Kickstarter上募集,但還沒有滿額,實體海報也不送台灣,有興趣的球迷說不定可以寫信問看看如果送台灣他要加多少錢,至於贊助5美金的,到時候可以下載PDF檔。
如果我有擁有這個資料,我除了疊影之外,應該還會描繪一條平均線,然後個別球場圖上都會再畫上平均線,這樣就可以看出這個球場與平均的差異。
洛杉磯時報畢竟是道奇隊的主場報,所以也繪製了道奇球場的詳細圖表,有興趣的可以點進去看看。
從紐約看中國,然後再從中國看紐約。兩張經典的視角作品。
紐約客雜誌在1976年3月的時,刊登了一張被取名為「從第九街看世界」(View of the World from 9th Avenue)的封面,作者是Saul Steinberg。這張封面插圖後來大大的影響了這個世界,除了經濟學人在2009年曾經模仿了一張從中國看世界之外,也有非常多致敬之作。
從第九街看出去,當然接下來的景觀就跟自然有點差別了。左邊可以看到墨西哥、右邊是加拿大,再遠一點點是日本、中國與俄羅斯。
經濟學人的致敬之作則是從北京的長安大街往外看,然後台灣被插了五星旗,再遠一點是一個破敗的美國。最遠有歐洲與非洲。
同樣的作品我以前在歐洲看過非常多,很多城市的紀念品專賣店都有仿作,以致於以前我看到這種風格的圖,都會以為是紀念品的專門風格,沒想到最源頭是1976年的紐約客雜誌。
以下兩張分別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與德國斯圖加特的版本。如果你有找到其他城市的版本,請告訴我,謝謝。
我一直很期待台灣的仿作呢!從台北看天下!
我們的粉絲團會持續讓你知道如何將「視角」帶入你的溝通、簡報當中,請加入我們的Facebook粉絲團。
陳水扁、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文字雲
這兩天我看很多人Facebook上都貼上了自己的文字雲分析。原則上我也不需要跑,因為跑出來中間會是一個巨大的 XD 。
文字雲的背後是字頻分析。美國新聞界最常拿來從事字頻分析的時候就是總統就職演說、總統元旦文告等等。然後可以看出不同總統受到當時政治、經濟環境還有個人、政黨立場的影響,有什麼變化、差距如何。
中華民國在台灣從2000年開始總統全民直選後,總統演說的分析也是挺有趣的。可惜沒有一個演說中間有 XD。以下文字雲都是由文章詞彙分析機產出。
2000年陳水扁就職演說文字雲
2004年陳水扁就職演說文字雲
前面兩張有點類似,但跟後面兩張保證不一樣!
2008年馬英九就職演說文字雲
2012年馬英九就職演說文字雲
當然,中文斷字分析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課題,上面四個的字詞斷字都不是百分之百精準,但起碼可以看出兩個總統之間有很大的不同。
想看到更多用視覺呈現資訊的方法與案例,請加入Lookinfo粉絲團。
誰推誰噓?PTT 《哭笑不得的陸客團隊環島八日游》文的推文態度分析
在PTT的八卦版上有篇文章《哭笑不得的陸客團隊環島八日游》突然很紅。作者是來自天津的tigerWu。身為台灣迷的他(對於很多梗比我還熟),先前來過台灣自助旅行(身為台灣人,覺得這篇也挺有參考價值),這次又參加環島團,然後寫下非常長的旅遊心得。
文章本身沒有太多驚奇之處,因為廉價台灣團就是這樣。比較有趣的是底下回應的立場態度之時間分布。
我自己對於社群的互動一直很有興趣,也偶爾在教這些課,其實去年我教社群媒體的時間比教簡報與圖表加起來還多。這樣的分析我不是第一次做,由於第一眼就看出分布應該很有趣,所以直接來作圖。
因為時間分布很長,所以我只擷取發文後的8小時之內,依照距離發文之遠近來重新計算。只取8小時是因為通常社群上面的資訊大多互動期只有12小時,後面4小時台灣已經夜間了,回應少。由於回應的尖峰發生在發文後大約一小時左右,所以取小時為單位並不好,我改成以20分鐘作為最小單位,然後每小時在視覺上分組一次。在此堆疊與百分比堆疊都可以看到不同意義,我就兩圖一起呈現了。
百分比堆疊圖
因為圖上沒有附上顏色說明,所以補說明如下:
- 綠色:推
- 灰色:->
- 紅色:噓
立法委員表決態度視覺化測試
之前在修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時候,就覺得一旦有一天很多政府相關的資料公布出來,老百姓可能有機會知道一些平常看不到的東西。當時修課的時候還有看過一張透過SNA分析出來的美國國會議員立場圖,現在不記得圖在哪了,但可以看到有些人就是比較偏向另外一邊。
今天看到有人將立委的表決記錄公布出來,我測試性地抓了一些表決結果來跑社群網路分析圖,雖然無法代表每個立委的確實態度,但我想很快就會有人將所有表決記錄繪製出來了。我一共抓了19次表決的記錄,除了藍綠壁壘分明的以外,也抓了不少「跑票」或者「自由表決」的記錄。
從投票記錄來看,這一屆親民黨大多選擇與民進黨合作,偶爾與國民黨合作,不知道選親民黨的選民知不知道這一點。
由於投票記錄沒有選擇夠多(我只會手工撈),所以這張圖只能象徵當數據完整後,大致上可以呈現的樣貌。顏色的區分是電腦根據19次表決結果分析出來的,我原本還期待有多種組合,但電腦很果斷地顯示,根據19次表決結果,這些人大概只能分兩種關係。我刻意不用藍、綠來區分,純粹只是要呈現分成兩組的狀況。
當未來資訊可以被計算時,其實我腦袋中還有很多有意義的題目,這是新型態的政治新聞,只希望有一天有機會可以執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