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the ‘說故事’ Category
蘋果日報「斷腿開刀奔353公里急診都爆滿南北狂找醫院」新聞時序圖
蘋果日報2013年9月8日的頭版為「斷腿開刀 奔353公里 急診都爆滿 南北狂找醫院」,如果你單看標題,你會以為台灣有一個可憐的病患,發生車禍大腿骨折之後,全台灣到處找醫院都沒有人要幫他開刀。看完導言:
車禍斷腿,竟然流浪南北三市、奔波353公里、前後花了4天才完成開刀。36歲油漆工葉政勳7月11日在新北市淡水區發生車禍,左大腿骨折,但最初收治他的淡水馬偕醫院沒為他開刀,轉診到台北榮總,也因急診塞爆排不上刀,任他在急診室躺了兩天,最後他花1萬2千元包救護車至高雄義大醫院,14日才完成手術。
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,醫界真黑心啊!台灣是一個沒有醫德的地方!
但,實際上這新聞跟標題與導言企圖營造的氣氛好像不是那麼一樣啊。馬偕醫院深夜收治病患後,已經安排隔天的手術,假如一早就開刀,實際上等於在12小時內就開刀了,醫院急診收了、也安排了開刀,蘋果日報到底是哪來的勇氣在標題說「急診都爆滿,南北狂找醫院」?第一間醫院不就收了嗎?也安排開刀了啊。結果病患自己要轉院到台北榮總。只有這一家爆滿吧!接下來去了高雄義大醫院,義大醫院也是凌晨收治,下午開刀,急診爆滿了嗎?沒有啊。從收治到開刀之間的時間,看起來也跟淡水馬偕差不多啊。
這種新聞,如果蘋果日報當初自己畫圖表,把關係畫清楚,我覺得蘋果應該也不會放上頭版。所以啊,新聞圖表真的很重要啊!
世界各大洲舉辦夏季奧運會的趨勢圖表
日本今天又再度取得夏季奧運的舉辦權,這是奧運歷史以來,日本第三次申請到奧運主辦權,也是亞洲的第五次。
從1896年在希臘雅典重新舉辦現代奧運之後,奧運到現在已經舉辦過27屆,之後還有2屆的舉辦地點也已經確定,另外有3屆因為人類愛打仗而取消。
在32屆的申辦國當中,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運動逐漸從「歐洲洲際盃運動會」擴大成「西方世界運動會」然後再逐漸地成為世界運動會。以下是我從維基百科取得並加工後的表格。這個表格完全正確,但不容易「看」到趨勢。如果仔細看,可以發現歐洲舉辦的次數逐漸沒有那麼頻繁,然後其他洲漸漸出現,但大部分的人能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就僅此而已。
申辦國 | 所屬洲 | 年 | 備註 |
希臘 | 歐洲 | 1896年 | |
法國 | 歐洲 | 1900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04年 | |
英國 | 歐洲 | 1908年 | |
瑞典 | 歐洲 | 1912年 | |
德國 | 歐洲 | 1916年 | 因戰取消 |
比利時 | 歐洲 | 1920年 | |
法國 | 歐洲 | 1924年 | |
荷蘭 | 歐洲 | 1928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32年 | |
德國 | 歐洲 | 1936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1940年 | 因戰取消 |
英國 | 歐洲 | 1944年 | 因戰取消 |
英國 | 歐洲 | 1948年 | |
芬蘭 | 歐洲 | 1952年 | |
澳洲 | 大洋洲 | 1956年 | |
義大利 | 歐洲 | 1960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1964年 | |
墨西哥 | 北美洲 | 1968年 | |
西德 | 歐洲 | 1972年 | |
加拿大 | 北美洲 | 1976年 | |
蘇聯 | 歐洲 | 1980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84年 | |
南韓 | 亞洲 | 1988年 | |
西班牙 | 歐洲 | 1992年 | |
美國 | 北美洲 | 1996年 | |
澳洲 | 大洋洲 | 2000年 | |
希臘 | 歐洲 | 2004年 | |
中国 | 亞洲 | 2008年 | |
英國 | 歐洲 | 2012年 | |
巴西 | 南美洲 | 2016年 | |
日本 | 亞洲 | 2020年 |
我心想如果同樣用表格為底,但以各洲為欄,在出現的年份再打上國家名稱,這樣或許可以看出來歐洲是不是逐漸變少、變得多少。其他國家又怎麼樣逐漸變多,頻率如何。我想讓讀者「看」到幾樣東西:
- 每一個洲大致上的數量分布
- 每一個洲在這一百多年中申辦頻率
- 歐洲與非歐洲之間的數量變化
- 重複的申辦國次數
得到的結果如下:
美國已經辦過四次了,是世界上舉辦次數最多的國家,雖然此後一直有申辦,但我想評審大概也不想要讓美國辦很多次,或許可以解釋北美洲長達24年都沒有比賽的原因。
用疊影圖來比較美國職棒大聯盟每個球場的差異
台灣人很喜歡看MLB的比賽,但其實每一個美國棒球場都不一樣。尺寸不一樣,全壘打牆的高度也不一樣。所以說,即便球員是表現恆定的機器,但在每個球場的表現都會不一樣,因為全壘打的距離、左外野、右外野的的距離都不一樣。
美國的洛杉磯時報今年3月曾經製作過一個專題,視覺編輯Lou Spirito將美國職棒大聯盟30隊的所有球場的外框線、全壘打牆(Outfield wall應該是這樣翻的吧?)全部疊在一起,成為一個疊影圖,然後比較不同球場的差異。如果你有玩Yahoo!的Fantasy Baseball,這應該是很重要的資訊。根據實際繪製的結果,美國大聯盟30個球場,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,而且彼此之間的差距還不少……
從洛杉磯時報的圖中可以看到,休士頓的美粒果球場(Minute Maid)的中外野是最遠的,比紅襪隊的芬威球場(Fenway)差了46英呎。而全壘打牆也都很不一樣。
美國的運動新聞充滿了大量的數據與圖表,從這個例子可見一斑。
這位辛苦收集資料並且繪製圖表的視覺編輯 Lou Spirito覺得這樣的資訊呢,應該會有很多死忠球迷喜歡,所以他將30個球場的疊影,外加每一個球場的輪廓,設計成31張一組的海報,目前正在Kickstarter上募集,但還沒有滿額,實體海報也不送台灣,有興趣的球迷說不定可以寫信問看看如果送台灣他要加多少錢,至於贊助5美金的,到時候可以下載PDF檔。
如果我有擁有這個資料,我除了疊影之外,應該還會描繪一條平均線,然後個別球場圖上都會再畫上平均線,這樣就可以看出這個球場與平均的差異。
洛杉磯時報畢竟是道奇隊的主場報,所以也繪製了道奇球場的詳細圖表,有興趣的可以點進去看看。
從紐約看中國,然後再從中國看紐約。兩張經典的視角作品。
紐約客雜誌在1976年3月的時,刊登了一張被取名為「從第九街看世界」(View of the World from 9th Avenue)的封面,作者是Saul Steinberg。這張封面插圖後來大大的影響了這個世界,除了經濟學人在2009年曾經模仿了一張從中國看世界之外,也有非常多致敬之作。
從第九街看出去,當然接下來的景觀就跟自然有點差別了。左邊可以看到墨西哥、右邊是加拿大,再遠一點點是日本、中國與俄羅斯。
經濟學人的致敬之作則是從北京的長安大街往外看,然後台灣被插了五星旗,再遠一點是一個破敗的美國。最遠有歐洲與非洲。
同樣的作品我以前在歐洲看過非常多,很多城市的紀念品專賣店都有仿作,以致於以前我看到這種風格的圖,都會以為是紀念品的專門風格,沒想到最源頭是1976年的紐約客雜誌。
以下兩張分別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與德國斯圖加特的版本。如果你有找到其他城市的版本,請告訴我,謝謝。
我一直很期待台灣的仿作呢!從台北看天下!
我們的粉絲團會持續讓你知道如何將「視角」帶入你的溝通、簡報當中,請加入我們的Facebook粉絲團。
如何讓你看到「蜜蜂不見關我什麼事」?
我自己有一個小花園,一開始什麼動物都沒有。然後慢慢有了蜜蜂,之後又來了蝴蝶(還有毛毛蟲),鳥。現在還有很多蜻蜓,蜘蛛。這些蜜蜂有些因為負重太多,飛得很慢,還可以看到鼓起來的蜜囊。
美國最近蜜蜂大量減少,突然之間對於很多農家而言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美國一個標榜有機的賣場Whole Foods Market為了讓大家知道蜜蜂消失的影響,所以製作了一個活動「Share the Buzz」,這是一個雙關語,Buzz本來就是蜂鳴,後來演變成傳播界使用的「聲浪」,代表民眾的注意或討論。這次Whole Foods Market就希望大家把蜂鳴傳出去。
由於蜜蜂消失這件事情很難被看見,更難說明蜜蜂消失之後的影響,特別是大部分的人在大都市,不會每天看到蜜蜂,也不知道蜜蜂除了提供蜂蜜外,到底有什麼用。所以Whole Foods Market除了製作活動網站外,還在店內拍了兩張照片來比較。上面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市場,下面那張是一旦沒有蜜蜂幫忙授粉,一般的生鮮市場會少了什麼東西。
大家覺得上面這種方法比較好,還是畫圖表說明蔬果消失的百分比好呢?
Share the Buzz的網站上有很多具體的建議,包含種植可以「招蜂引蝶」的植物,大家也可以嘗試看看。
你可以從 This is Water 學會如何製作更好的簡報
很多簡報的書上都會說,偉大的演講是不能被視覺化的,然後請讀者想像林肯的蓋茲堡演說、馬丁路德金恩的「我有一個夢」等著名演說,一旦是按照現在的方式變成有投影片的簡報,會變成什麼樣的悲劇。
但我還是覺得視覺輔助工具是隨人而用,不見得一定會加分或者扣分。悲劇會發生是因為人的關係,而不是物品或技術。
This is Water
美國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在2005年時曾經受邀在凱尼恩學院(Kenyon College)的畢業典禮上演講。這次演講的題目被稱為「This is Water」。兩隻小魚在水中遇到了老魚,老魚問說今天的水況如何,小魚就問另外一隻魚,「什麼是水?」。我覺得這個題目很有趣,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充滿了亞洲的智慧。但老實說,下面這段錄音,大部分的台灣人聽了都很痛苦。
這場演講的內容後來變成了一本小書 This Is Water: Some Thoughts, Delivered on a Significant Occasion, about Living a Compassionate Life,原文到處都找得到。
下面這隻影片就不一樣了。製作者從 This is Water 當中擷取了大概一半的程度,等於在原始創作者的腳本上,重新視覺化。
演講與簡報如何視覺化?
這隻9分半的影片,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This is Water,如果你不知道這原本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詞,你會以為是「秘密」這種正面思考的產品。
我想大部分的人不會真的聽完20多分鐘的原版致詞錄音,但上面這隻影片相當推薦。
因為你已經知道這是畢業演講轉譯的影片,建議你看的時候心理想著,如果我簡報的時候希望這裡能夠有視覺輔助,我會用什麼方法呈現?這隻影片這種方法好不好?
這隻影片應該是由Peracciny這間製作公司在沒有事先獲得授權的情況下製作的,但我想現在已經獲得授權了。
請加入Lookinfo的粉絲團,可以持續看到更多關於簡報設計、規劃的最新資訊。
Hans Rosling教你用巨量的資訊與圖表說很多故事
上週青平台基金會邀請我去為資訊新聞學的營隊上課,除了講資料到資訊、資訊視覺化之外,也另外請我談談最近很流行的「Infographics」。
Infographics或者Information Graphics,其實泛指所有將資訊繪製成圖表的作品,但後來隨著內容行銷興起,突然美國人將一種垂直形式、塞滿很多圖表的作品專稱為Infographic,很多人就以為只有那種東西才是Infographic但其他的東西叫做圖表。事實上並不是那樣的。
我個人覺得那種形式的Infographics對於內容行銷很重要,但對於資訊新聞學而言,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題目,甚至最好少看,因為大部分這種充滿行銷目的的Infographics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使用者看文字、向下拉、看到品牌,經常湊不成故事而且裡面的圖表有半數都有形式上的錯誤。我一直很想找機會針對行銷人談一下內容行銷下的Infographic,但一直抽不出時間。
用大量資料說好聽的故事
由於課程框架是資訊新聞學,最終目的是希望學員有一天能夠從資料當中產出資訊並視覺化,然後可以敘述故事,所以我想說應該給他們看一個具有大量資料,但最後可以漂亮說故事的例子。想著想著,我就想到Hans Rosling了。
Hans Rosling原本是個醫生,後來一腳踏入了國際衛生研究的領域,這不免讓人聯想到John Snow。Hans Rosling有共同開發一套軟體 Gapminder Trendalyzer,後來賣給Google,大家都可以在Google Drive當中使用這個Motion Chart這個功能。Trendalyzer / Motion Chart最大的特點,就是可以將時間這個軸變成動態的,所以可以同時處理3個維度以上的資訊,通常Hans Rosling說故事的時候,都會同時呈現5個或更多的維度。
如果打開 Gapminder 的網站,可以看到非常多可以選擇的資料,基本上一天是玩不完的。
下面這張圖是台灣、香港與中國大陸在過去100多年間人均收入與平均壽命的趨勢圖,其實日本殖民時代後期台灣與中國大陸雖然已經拉很開,但國民黨到台灣之後的40年間,差距反而更大,台灣後來幾乎跟隨香港的腳步,趨勢線幾乎重疊。
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德國與法國在1960年代後,經濟發展與平均每人的核發電量軌跡圖。
Hans Rosling教授應用這麼多不同維度的資訊,可以說許多不同的故事。2006年他在TED的演講為他帶來世界級的普遍知名度,這是一個故事,當然後來「繁衍」出許多不同的故事,單單在TED當中就有9個故事。
我自己覺得Washing Machine這個故事也相當不錯。他後來越來越常使用他自己所說的「類比式視覺化工具」。石頭、箱子都可以拿來用。
後來Hans Rosling又有新的敘事手法,大概可以稱為Holistic Infographic,這目前大概只有透過後製可以達成。
雖然不可能大家都來上我的圖表課,但這些影片都值得看一看,然後參考看看,當你取得巨量、大量、海量或甚至只有少量的資料時,你要如何把故事說好,而不是只想畫一大堆圖表。
死數字與活故事。USAToday如何平衡數字及故事。
台灣最近開始流行資訊視覺化、資訊圖表、Infographics等等。但我的注意力卻已經從圖表轉回「說故事」。
由於社群網路把資訊碎片化、資料化,說故事、連接意義反而更為重要。
USAToday現在用影片的方式回答讀者的問題,也算是某種內容行銷。USAToday的專題副總編輯(英文是Cover Story Editor)John Siniff說,數字與資料是冰冷的,媒體必須找出被數字影響到的真實民眾。呈現鮮活的故事,是專題式報導(Long Form)的工作。
他的回答影片請參考 What role does narrative journalism play at USA TODAY?
轉眼距離我第一個Blog已經整整10年,網路與科技環境一再改變,這篇完全是用iPad Mini產出的。這個網址是我第一個網址,已經15年了,原本放不相關的內容,現在回到這個網址的初衷,思考資訊如何被看見。